您所在的位置 -> 媒体 > 最新报道

以图正史 以美传心

发布时间:2025-09-09 3人已浏览

 

义勇军进行曲(油画)   400×480厘米  2009年  全山石 翁诞宪  中国美术馆藏

 

 

8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汇集了中国美术馆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300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和新创作品,浓墨重彩地抒写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雄壮史诗,深情礼赞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振聋发聩的真理宣誓,不仅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承载着世界人民的愿望。”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表示,本次展览以“人民必胜”为展名,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以丹青图谱彰显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弱胜强的壮阔史诗。

 

展览以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序篇、国难当头、浴血奋战、伟大胜利、走向复兴5个篇章。序篇中,《会师东京》《延安的火炬》《怒吼吧,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等一批经典作品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国难当头、浴血奋战、伟大胜利、走向复兴4个篇章,全面展现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凸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走进展厅,透过一件件美术作品,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华民族所经受的苦难与悲痛,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全体中华儿女英勇顽强、持续抗争的钢铁意志。展出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内容厚重、视角多元、题材多样,既有对宏观历史场景的再现,又有对具体英雄人物的细腻刻画;既有对艰苦岁月中奋斗历程的真实描绘,又有对复兴路上辉煌瞬间的生动呈现。不同时代、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凝结成永恒的富有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观众跨越时空,感受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气概。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品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构成了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长卷。

 

“抗战烽火中,他们以美术为武器,呐喊抗争,凝聚民心,在民族危亡时刻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那些渲染着硝烟的名篇巨作是苦难与抗争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图谱。”在展厅入口处,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小声地朗读展览前言,她从展出作品中看到了一代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更触摸到他们的赤诚之心。

 

“看,这是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咱们山西。”在画家孙浩创作的油画《平型关大捷》前,来自山西的吴先生激动地为孙子讲述那场极大地鼓舞全国抗战军民信心的战役。吴先生希望通过展览让后辈了解抗战历史,从而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读懂美术作品,生动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中国美术馆在圆厅启用机器人解说员,对作品进行讲解。在展厅现场,一群小朋友围着讲解机器人,认真地听其讲解。一位小朋友在机器人屏幕上点击《八女投江》的作品名称,机器人便缓缓移到作品前,清晰地讲解其内涵。机器人讲解员能够为圆厅中的16件作品进行讲解,充分满足了小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位于展厅三层的《黄河大合唱》互动体验项目,则借助手势识别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数字艺术空间。当观众的手划过屏幕,由詹建俊和叶南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立刻“活”了起来,河水咆哮、水花翻涌、旗帜猎猎作响,“冼星海”挥起强有力的节拍,《保卫黄河》的激昂旋律响起,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抗战年代。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年后,我们以美术作品展的形式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此激励国人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