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媒体 > 最新报道

于无声处有惊雷—​—读董宁文的画

发布时间:2025-08-12 5人已浏览

 

能够吸引人不止一次去参观并在参观后压不住想说些话的画展实在不多。看画要用眼看作品,同时也是用心看人,看作品的生产者即站在画前挥笔着墨的艺术家。我没有尽览董宁文的作品,只在其两次画展及日常交往中或集中或零散地得以欣赏,这已经让我想说说自己的所感所思了。

 

 

董宁文首先是一位编者,二十余年来书斋躬耕。他写书、编书、出书,精益求精,好书接续行世。他还是一位画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广采博收而注于己,手持画笔而不辍。无论是站在董宁文画作面前,还是无意间念及其画作的题材、构图与笔墨,我更愿意弃“看”取“读”,毕竟认识董宁文的绘画世界是要反复摩挲的。

 

 

题材的使用及摆置比例是能见画者生命力度的。董宁文选用的入画物象相对固定,松柏、怪石、舟船、老屋、夜月等自然之物,茶壶、盆景、枇杷、荸荠等文人雅好,以及耆老、顽童等自由天真人,均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他极其善于处理画幅内部物象的大与小,一排巨峰旁的小舟,一条小河上的大船,一把大茶壶边的小枇杷,甚至完全不成比例的夜月与老屋……在和谐与秩序的正反之间,画者与读画人达成互通、和解与默契。

 

 

意象的创造及引发的联想是能见画者思想深度的。在董宁文笔下,意象的大小都是经过特别斟酌、有意设计的,视距的远和近都是创作主体想要给予欣赏者的结果,都是有意味的形式。纸本水墨《新茶等卿来》,一壶两碗,一盆景一枝梅,凡四物原无惊异处,但因为大小比例的变形和前后位置的摆放之处理,尤其那把大茶壶正处画幅中央从而扑面而来的感觉,直让人躲闪不得,而有了两小碗与青盆、墨梅的添衬,禅意雅趣瞬间萌生。

 

 

留白是创作者哲思的结果,这思想的韵律是流淌在画面之上的,也会徜徉到读画人那里。董宁文在《古松》中大面积留白,一株老松,铁干上挺,虬枝曲折,自下而上用墨渐趋散薄,最上覆以针叶两丛,至此倒也不为奇。意象丰蕴所在,是树下不远处淡笔勾描,静放一小亭,又看似随意几点下去,亭下二三人也。留白处不见一粒雪,大地安静,亭盖肿胀与二三人臃肿体型之中则漫天大雪毕现,“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静动之间,真应了题款“写唐张九龄答陆澧诗意”。

 

 

生活里的董宁文朴实内敛,做事细致谨慎甚至有些拘谨,但每临作画,则落笔大胆率真,运笔用墨丰富多姿,构图蕴含玄机而逸品生焉。俞律在《序宁文笔墨》中说:“董君宁文余之忘年深交,好读书,以编审为业。毕生交游皆文艺界人士。切磋学问,日有晋境。君喜书画,寄情笔墨,以趣味胜。一草一木皆赋予以情,野草闲花皆有生命。”实可谓言之凿凿而谆谆。董宁文与人友善,近之则温,加之行事不高调,亲之则信。观其画,同好补题者不为少,想及其画展不择宏宇大堂之所在,这皆与心性、品行一致也。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说:“归结为文人画,应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组成,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董宁文是一文人,其笔墨之下自然也是典型的文人画。于无声处有惊雷。董宁文一直以来安静地作画展画,却不经意间成为当代画坛一种特别的存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