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冠军背后:四川文物修复工作者以匠心护初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任俊锋参加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
7月6日,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落下帷幕。作为东道主,四川参赛队伍在多个项目中崭露头角:不仅包揽金属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两个项目的一等奖,还有4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在木作、泥瓦、陶瓷、考古探掘等竞赛领域全面开花,尽显四川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厚底蕴。
比赛硝烟未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任俊锋已收拾行囊,奔赴遂宁考古现场。这位刚刚斩获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的匠人,指尖还留着汉代青铜钫壶的铜锈气息——正是这件残缺了近三分之一,矿化、变形等各类病害严重的汉代容器,见证了他15小时的赛场坚守。
“就像在三星堆给文物穿‘软猬甲’,修复永远始于理解。”任俊锋回忆决赛场景,面对无法站立的青铜钫壶,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用两小时完成“全身诊断”:记录口沿矿化、裂痕走向,标记腹部变形的应力点,在纸上推演修复方案。这种源自三星堆发掘现场的严谨,让他在后续操作中得心应手——以“铜补铜”的传统技法结合现代黏合剂,让千年青铜器重新挺立,修复过程诠释着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十五年苦修沉淀赛场从容。从初学时用坏十几把烙铁、手上水泡磨成茧,到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专家登门求教,再到四川江口沉银工地60天预处理5000余件出水文物,任俊锋的成长轨迹恰如青铜器的包浆,在时光打磨中愈发厚重。从理论到实操,他以从容的底气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正来自这般日积月累的深耕。
凭借修复一幅清代王云泉水墨山水图屏,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师杜少飞将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收入囊中。自2009年与笔墨纸砚为伴,这位匠人在宣纸上练就的“对话功夫”,让断裂的古画重焕神韵。
“补纸要像给文物找‘血缘近亲’。”走进杜少飞的办公场所,眼前的修复台堪称微观实验室:酸度计测量古纸PH值,色差仪捕捉毫厘色差,超景深显微镜揭开纤维结构的秘密。这些科技利器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
尽管赛场之上这些精密仪器派不上用场,杜少飞却凭借一手过硬的修复技艺以及十数载磨砺出的精准眼力与细腻手感,行云流水般完成了赛场上的文物修复。当最终成果呈现在眼前时,现场评委纷纷露出赞许的神色。
常年与古画相守,让杜少飞养出不疾不徐的性子。一张古画从展开到装裱,每个步骤都循着文物的呼吸节奏推进。生活中泡博物馆、逛装裱店的习惯,更让他从古人运笔、匠人手法中汲取灵感。修复不只是补全裂痕,更是延续笔墨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他让古画重生的秘诀。
四川作为文物大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强化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从青铜棱线到宣纸纹理,两位冠军的技艺各有千秋,却共享着“以匠心护文明”的初心。当泸州赛场的掌声渐息,四川的文物守护者们已带着赛场的收获回到考古工地与修复台前。在那里,更多与历史对话的故事,正在指尖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