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永续焕彩时代——“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丰硕的保护成果赓续中华文脉,以创新的传承实践夯实民族文化自信根基。
摸清文物家底,完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实现文物六大类63个细类新发现全覆盖、全国所有县级普查单元新发现全覆盖。在古城古镇古街、古代石刻、工业遗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发现。
“十四五”时期,各级财政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扎实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加强,文物法律体系更趋完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为文物保护提供法律支撑。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时期,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31个省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违法案件督办力度,4年来,各地共处理各类文物违法案件1600余起。
深化考古研究,揭示文明脉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考古实证文明起源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吉林古城村、新疆莫尔寺、西藏玛不错等边疆考古发现,生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
考古积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基本建设。助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等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延伸历史轴线,拓展文化空间。
考古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考古大会》《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精品节目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考古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和喜爱,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推动传承利用,焕发时代光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国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超91%,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在传播文化、服务公众方面,“十四五”时期,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连年组织“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四五”以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已有基础上取得长足进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3000家,年均举办革命、建设、改革主题展览超过3000个,6亿人次走进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471个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6省发布95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共和国印记主题活动吸引人们关注,革命文物红色故事在网络上热播,“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成为响亮品牌。如今越来越多人在与革命文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回望历史,感受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加强国际交流,贡献中国智慧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金色名片”。中埃孟图神庙、中沙塞林港遗址等联合考古项目深入推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是我国依托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追索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2025年,我国还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