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七倍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里有什么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夜间效果图 东莞市博物馆供图
在广东省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又一座文化地标即将崛起,这便是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之一,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以“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为设计理念,计划于202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距离开放还有一年时间,这座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进展如何?请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秋日的东莞,天气炎热如夏。走进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地,工人们挥汗如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确保工期能按时完成。据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组原组长姜延学介绍,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4月正式动工,2025年5月实现主体建筑全面封顶。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含钢结构)、砌体、内外墙抹灰、基坑肥槽土方回填及混凝土浇筑;持续推进各区域装修、电气、暖通、给排水、消防、智能化、幕墙安装等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展览工程深化设计工作。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投资8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定位为“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其建筑面积相当于正在使用的东莞市博物馆的7倍。
很多人想知道,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好后,观众能看到什么?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介绍,东莞市博物馆藏品总数为24147件(套)。为满足新馆陈列展览需求,该馆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已征集藏品1672件(套),征集工作将于今年底完成。
今年8月初,东莞中医名家莫椿龄的后人将其遗留的490件(套)医学书籍、手写药方、工作笔记、个人诗稿、酸枝家具以及友朋馈赠的书画作品等,无偿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这批承载着莞邑杏林记忆的藏品,将在东莞市博物馆重焕生机。据了解,这是东莞市博物馆首次接受莞邑中医名家的相关系列藏品,接下来将对这批藏品进行系统梳理,做好研究与保护工作,将在新馆陈列展览中将其呈现给观众。
李历松介绍,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将构建“一馆通古今”的展陈体系,拟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数字展览、儿童展览组成,主题涵盖考古、历史、人文、艺术、数字技术及儿童教育,将从不同维度全面立体呈现莞邑文化、岭南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
其中,基本陈列拟从自然生态、考古发现、历史进程、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全面清晰梳理东莞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构建东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展览将充分利用馆藏特色文物,推出书画系列与器物系列,呈现其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及人文精神;临时展览拟通过自主策划和引进展览,推出区域文化(人文湾区、岭南文化、珠江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当代艺术等系列主题,构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平台;数字展览拟通过原创和引进历史人文类主题、文化艺术类主题数字展览,高度融合文化与科技,助力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品牌建设。新馆还将设置儿童展览,通过互动性场景为3至8岁儿童构筑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推动打造创新型、示范性博物馆儿童教育基地。
新馆建好了,如何破解“建管用”难题?李历松介绍,目前该馆正积极推进新馆运营模式研究与落实工作,持续做好新馆运营管理模式系统性分析,明确公益职能与配套保障需求。根据《广东省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精神,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的公益业务为藏品保护与研究、基本陈列等免费开放展览、公共教育、考古工作及智慧化博物馆建设等。为创新博物馆运营模式,将引进社会力量灵活开展IP特展、教育研学等。东莞文旅集团将结合新馆运营,对毗邻的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南区实施整体改造,依托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连片打造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