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继续用画笔,追随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
李丹 刘梓涵 刘睿 刘丽娟 美丽新疆(局部) 300×360cm 壁画 2024年
我愿继续用画笔,追随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
——专访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金奖《美丽新疆》主创李丹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金奖作品《美丽新疆》在展览时获得很多关注的目光,其主创李丹一直对新疆题材情有独钟,借此时机,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于壁画,好多人还不太了解,请先简单介绍一下壁画。
李丹(以下简称李):壁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与其他绘画门类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视觉艺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念和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壁画因其特定的载体(墙壁/大型建筑空间)和公共属性而形成了鲜明的独特个性。壁画是“为墙而生”的艺术,它必须与建筑环境、空间功能、历史文脉乃至周围环境产生深度对话。它不仅是装饰,更塑造场所氛围,传递公共精神,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而非仅限私人收藏)。
记:壁画区别于架上绘画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李:巨大的尺幅要求壁画具有更强的视觉张力和整体感,能在远距离吸引人,近距离经得起细看;构图和形象处理往往更概括、更强烈;壁画的材料与工艺取决于墙壁和环境以及气候的要求。湿壁画、马赛克镶嵌、高温陶瓷、金属锻造、综合材料等材料的选择本身也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壁画因其尺幅和公共性,常承担重要的叙事或象征功能,主题通常宏大或具有普遍意义。大型壁画的创作常常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并涉及复杂的工程流程(墙面处理、材料施工等),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项目”。简而言之,壁画是融合了绘画性、建筑性、公共性与工艺性的综合艺术,它要求艺术家不仅具备高超的绘画能力,更要有空间意识、环境理解力、材料驾驭能力以及对公共议题的深刻思考。
记:您是如何想到要表现新疆这个题材的?
李:创作《美丽新疆》源于多重动力的交汇,我曾多次深入新疆采风,被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壮美山河、灿烂多元的文化以及人民热情、坚韧、乐观的生命力深深震撼。这种直观、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新疆的“美”,是自然与人文交织并充满力量和希望的美。新疆题材本身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服饰、生动的歌舞、多样的生产生活场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视觉灵感和精神源泉。
记:您心目中这方面比较优秀的少数民族(新疆)题材作品有哪些?
李: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对新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风情的经典刻画,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黄胄的新疆速写与人物画,以奔放灵动的线条捕捉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动态美和生活气息,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哈孜·艾买提《木卡姆》生动展现了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演奏场景,气势恢宏,充满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仪式感。当代新疆本土艺术家群体如买买提·艾依提、波力亚、卓然木·雅森等,他们的作品扎根于新疆本土生活与文化,以独特的视角和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深情与思考,展现了新疆题材在当代语境下的丰富可能性。他们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意识和艺术个性。这些优秀作品的共同点在于超越了简单的风情展示,深入挖掘了民族的精神内核、生活的真实质感以及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与活力。
记:您认为要画好少数民族题材最大的难点或者突破口在哪里?
李: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符号化”,实现“深度”与“真诚”的表达。避免表面化与刻板印象,容易陷入对服饰、歌舞等外在符号的简单罗列,而忽略人物真实的情感状态、生活细节和个体独特性,导致形象概念化。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心理情感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和真诚的尊重,作品就容易流于肤浅。
如何表现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状态?是固守“原生态”想象,还是直面变化、困惑与新生?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就是找到突破口最根本的途径。放下预设,长时间沉浸式地体验,观察细节,倾听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捕捉那些超越民族服饰的、动人的生活瞬间和人性光辉,要关注“人”本身。
记:您认为民族题材如何展现当代性?
李:展现当代性绝非简单地加入高楼大厦或现代服饰,而在于观念、视角和语言的更新。当代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关注“当下”的真实,描绘少数民族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真实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心理变迁。他们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新事物的拥抱;有发展的喜悦,也有适应的困惑。从宏大的民族叙事转向对个体命运、情感和体验的关注。通过具体人物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对个体的影响。
艺术语言上需要有当代转化,将民族传统的视觉元素(图案、色彩、造型理念)进行解构、重组、转化,融入当代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如构成、抽象元素、综合材料、新媒体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具有民族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视觉形象。
还要强化形式感,运用更具设计感、构成感的画面结构或更具表现力、象征性的色彩和造型,如此才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记:您在创作《美丽新疆》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在壁画《美丽新疆》绘制中,我数次去新疆考察,每次去都很激动,美丽新疆、民族团结、幸福一家亲的美好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那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在采风中我感受到新疆人民表达幸福的方式都是歌舞,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从自家院子到各种各样的喜庆活动,歌舞是新疆各族人民表达幸福生活的共同方式,因此主画面我采用舞蹈来表达各族人民一家亲的场面。画面两侧分别以集市生活和观礼庆祝为辅,与主画面相辅相成。画面中以新疆特色地毯及花纹纹样相互穿插和连接,使整幅画面充满浪漫色彩。第一次用岩彩材料绘制一幅写实题材的壁画,站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面对那些真诚的笑脸、勤劳的身影和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我深感个人的渺小与艺术的崇高责任。新疆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通过这幅《美丽新疆》壁画作品的绘制,我对新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疆同胞朴素又率真的个性、勤劳又智慧的品格、健硕而美丽的外貌,都让我印记于心。同时,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也是祖国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我因采风写生而更爱新疆,努力将心中美好的新疆转化为绘画语言,《美丽新疆》壁画即是系列新疆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的重要一件,作品呈现了民族团结、祖国强盛,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的美丽画面!
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这幅作品是我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献上的诚挚贺礼。它试图凝固这个伟大时代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投射下的光辉印记——是发展的成就,是团结的力量,更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希望。
最后,我想说:新疆的美,深沉而辽阔。它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沃土。描绘新疆,永远在路上。我愿继续用画笔,追随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讲述更多关于坚守、奋斗、融合与希望的中国故事。感谢新疆赋予我创作的源泉,感谢时代给予我表达的舞台。
(李丹,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壁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