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媒体 > 媒体报道

“镌刻千秋·书写时代——中原金石书迹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展”(篆书篇)

发布时间:2025-07-16 4人已浏览

 

 

 

 

河南踞中华文明版图之核心位置,“中正和合”的宇宙观,“道器合一”的实践观,其地理和人文在这里得以和谐呼应与充分体现,中国美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得以彰显。这片土地上不仅是中华文明发祥的摇篮,更见证了汉字从发生实用书写升华到为艺术表达的壮阔历程。重温经典,我们可以体会到河南书法的文脉与气度。而今,明确经典传承的内核,如何使当代河南书法的优秀作品走上经典之路,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义务。

 

 

裴李岗文化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世界最早文字雏形“贾湖刻符”。如天地初开的殷墟契刻,其象形之妙奠定了汉字气韵生动的根基。洛阳、安阳、郑州的青铜铭文铸之礼器,抒发着“器以载道”的礼乐精神,而圆厚雄浑的金文,暗含了“金石永寿”的永恒意象,既彰显了“古法用笔”,又为后世考究金石之美书法提供了源头。信阳新蔡楚简和温县盟书,竹木丝缕间勾勒着大篆向小篆嬗变的动态韵律,印证了生生不息的宇宙律动。

 

 

秦统一六国之后,面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李斯的“书同文”,《仓颉篇》七章,推动了文字统一工作的进步。参考大篆和六国文字,标准化了笔画和部首,创造性地推出了小篆,其所书《泰山刻石》和《峄山碑》典范后世。

 

 

两汉之际,豫州大地碑碣林立,煌煌巨制如岳峙渊渟,登封三阙,袁安、尹宙、张景碑等汉代石刻及洛阳熹平石经,以石为纸,镌刻圣贤经典,目力所及,皆是大汉文化包含宇宙,总览人物的视觉显化,雄浑大美昭示着此地作为汉文化中枢的巍然气象。

 

 

星光璀璨,光耀华夏,许慎穷究六书精义,蔡邕创飞白之妙,钟繇楷则肇自然之形,“魏碑十美”以龙门为天下正宗,郑道昭《云峰刻石》生辉,褚遂良风骨遒劲,孙过庭《书谱》艺理通会,法帖之祖淳化阁雄视百代,宋徽宗屈铁断金,王铎笔底波澜壮阔的水墨晕章,意象宏大深远。

 

 

抚今追昔,中原地带的文化不断层,有史而来,不仅出了诸多的帝王将相和思想大德之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和受过培养的文化艺术先贤,如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他们的理论精思和创作实践的笔墨华章彪炳千秋。书法而言,星罗棋布的古代书迹,更是灿若星辰,数不胜数,完整呈现了汉字由实用记事升华为艺术心印的辉煌历程,构筑起中国古典书法的精神殿堂。文采风流,继往开来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原书法大赛,墨海弄潮,如大河奔涌,不息地滋养着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沃土。

 

 

河南省书画院作为集创作、研究、展览于一体的专业机构,以守正创新为己任,大力倡导学习和继承古代书画经典,在作为上采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创作观。举办的“镌刻千秋·书写时代——中原金石书迹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展”,以学术引领创作,系统梳理了萌芽于先秦至隋唐,肇始于北宋,鼎盛于清代乾嘉的文艺思想和金石书迹,以跨学科的视角,彰显中原书法中的宏大气象和精神高度,将金石书法遗珍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术引领,彰显风骨和创新展览机制的同时,河南省书画院更注重人才的涵养培育,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展览的策划构想在于构建中青年人才的创作梯队,以正思精研的态度,从学理上沿着正书一脉,以科学家之态度去质疑,去实验,去系统性思维。以考古学家之耐心,之敬畏心,带领大家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们可以看到“镌刻千秋·书写时代——中原金石书迹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展”的作品,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创造性转化了自甲骨文、商周金文、两汉隶书、三国两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古典精神,不仅有效地重写了历史,其在当代的作用和意义,是强化中原风骨的当代表现,强调汉字艺术的中原文化担当。

 

 

书以载道,道由书显。“镌刻千秋·书写时代——中原金石书迹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展”不仅赓续了书法文脉,更是对河南当代人文精神空间的扩展,塑造了中原精神在书法领域的新标识。我们可以预计此次展览必将载入中原书法史,或将载入当代中国书法史。

 

 

文/魏广君,2025年6月8日于中国国家画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