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赛场修文物”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赛区现场
木屑纷飞,手中的锯在木料上游走,19岁的大二学生张玥眼神专注,脸上汗珠滚落。10余个小时后,清式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已见雏形。
这是四川泸州举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初入江湖”的在读大学生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五旬老师傅,共同在指尖上诠释工匠精神。
这场比赛堪称文物技能人才的“武林大会”,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华山论剑”。他们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六个项目展开“巅峰对决”,用理论和实操的硬实力“说话”。
师徒同台 传承技艺
“我们这个行业做到老,学到老。”
在木作文物修复师赛区,唯一的女选手张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观摩比赛的人群密切关注着张玥的 “进度条”。
赛场上许多老师傅的工龄比张玥的年龄还大,压力不可避免,“老师傅干得很快,我努力跟上他们的步伐。”比赛要消耗大量体力,立志做“脆皮大学生”的张玥,赛前一个月开始每天和老师去工坊练习,弥补体力不足。
张玥就读于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她从小看着父亲制作木制家具,萌生了对木作的兴趣。进入大学后,她将进入古建筑领域工作列入职业规划,立志“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
37岁的王振之是张玥的老师,在学校教授木工相关的实践课程。在他看来,张玥能沉得下心。几年前,在一次职业技能大赛的天津选拔赛中,王振之获得第三名,并拜冠军为师。随着学习的深入,王振之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刚入行的时候,学会榫卯搭接就觉得自己很厉害,现在,觉得自己差得还很远。”
这次与徒弟同上赛场,王振之评价这段奇妙际遇,“正如我的师父所说,‘我只是你和鲁班的介绍人。’在鲁班‘祖师爷’的‘助佑’下,我们共同感受着工匠精神的传承。”
来自江西的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张祝兵,是大赛中年龄最大、工龄最长的选手。他13岁便开始跟着师父学徒,46年来走南闯北,见识了全国各地的古建。他说,古建的修缮注重细节,也考验经验。
“我们这个行业做到老,学到老。”张祝兵坦言,文化基础和体力不如年轻人,看重通过比赛学习和展示传统技艺。他在工作中带了十多个徒弟,常和年轻人交流,想要把一手技艺传承下去。
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台竞技,共同怀着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不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技艺的传承。”大赛实操比赛的总裁判长之一、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张立方说。
高手对决 匠心流转
“要对文物怀有热爱及敬畏”
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考古探掘高手,在竞技舞台上开启对决,迎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张济夏抽到的考题是修复一件宋代影青釉划花瓷碗。他观察到瓷碗色彩丰富,胎体极薄,有划花花卉纹饰,表面有少量硬结物,口沿缺损近50%,整体缺损40%。
张济夏需要根据文物病害状况,制定合理的修复技术路线、绘制病害图、编制修复方案,完成文物的保护修复,并完成修复档案。清洗、补缺、修整、作色、补绘、调光,在张济夏的妙手下,这件瓷碗焕发新生,也让他斩获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
赛场之上,选手们修复的都是真文物,因而慎之又慎。张济夏拿到文物后判断,补缺和作色是最具挑战性的两个环节。在修复过程中,他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同时,兼顾真实性和艺术性,用4个小时调整颜色,七八种颜色叠加达到理想效果。为了准备比赛,张济夏和另外两位参赛的同事邮寄了9个木箱的工具到比赛现场,包括气泵、喷笔、干燥箱等。
在文物行业,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获奖是对张济夏这样的职业坚守者的肯定。从业15年,张济夏认为,文物修复行业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科,需要文物、美术、雕刻、绘画等多领域的知识。如今,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要对文物怀有热爱及敬畏,这样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热情。”张济夏说。
24岁的伊文龙皮肤黝黑,在全场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中年龄最小,却拔得头筹。比赛中,他按照图纸要求有条不紊地砌筑墀头墙,如同雕琢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虽然对手是经验丰富的前辈,但伊文龙自信地告诉记者,他是抱着“保二争一”的目标参赛的。
伊文龙供职于中兴文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6年来,参与过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长陵及庆陵等修缮工程。他出生于工匠家庭,受父亲影响从小接触古建修缮,对手工艺很有兴趣,于是,“越做越喜欢,越做越深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00后”选手,伊文龙有的是力气和头脑。他善于钻研和创新,研发的“砖锯”形似木锯,专门运用在泥瓦作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获得专家认可。“我会努力前行,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伊文龙说。
技赛搭台 职路护航
“文物修复是久久为功的事”
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尤菊已乘上大巴前往黄氏坝遗址参加“大考”。考古探掘项目的比赛分为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两部分。为了避开高温时段,尤菊上午要在黄氏坝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晚上则要在另一处考古发掘考场奋战至10点。
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条件艰苦,对体力有较高要求。记者惊喜地看到,今年有3名女选手进入考古探掘工的决赛圈,24岁的尤菊就是其中之一。尤菊说:“体力虽然是我的弱势,但我的耐力好。”
风吹雨淋、高温酷暑并没有击退她。“田野是很快乐、自在的工作环境。”考古给尤菊的生活带来的是“与几千年前古人对话的惊喜”。她透露,未来会向有经验的师父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高素质人才的汇聚为文物技能领域注入了创新活力。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高学历层次占比较以往更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3.58%,其中本科生111名(较上一届增长61%)、硕士生45名(较上一届增长96%)、博士生1名。来自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黄伟是一名在读博士,她表示,大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的同行创造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文物技能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保障激励的重要途径。据悉,获得大赛一等奖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选手,可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优先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各比赛项目前15名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晋升,这无疑为他们搭建了职业进阶的通道。
“文物修复是两个生命的交流。文物修复是久久为功的事,需终身学习。”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研究工作40余年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说。他认为,大赛将幕后工作推向台前,搭建了展示风采和交流进步的平台,“希望更多人加入,让文物保护的‘火’继续烧下去。”
青年人带着锋芒毕露的锐气劈开新章,老师傅以岁月沉淀的掌纹续写传奇,这场跨越年轮的“武林大会”,为保护文化遗产写下动人的注脚。在考古工地的烈日下,在文物修复室里,这场匠心接力从未停歇……